以前我公婆總是很喜歡說,要砸大錢去栽培孩子,才是對孩子最好的。我很不以為意,也不認同,因為我認為要以孩子的意願為主,不是強迫去學,我想要讓孩子主動跟我提起想要學什麼,我才考慮讓他去。
一直到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,但有些不同了。

我認為要以孩子的意願為主是沒有錯的,但是如果我們照顧者很被動,孩子很難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興趣。以我兒子來說,一個大班的孩子,五歲,他所知道的事情,不外乎就是我告訴他的,看電視知道的,或學校教的,他也許不會知道更多的種類,甚至這個東西原來可以變成興趣。
這篇想分享我近期內讓他學習接觸的事物,以及一些家長需要做的事情。如果你也是想要讓孩子上一些才藝或培養一些興趣,歡迎繼續看下去。

了解孩子的個性
有的孩子較敢嘗試新事物,也願意嘗試。有的孩子比較需要給他時間去觀望,也比較不願嘗試。我大兒子就是屬於後者,所以有可能需要你適時用「半強迫」跟「觀察」去讓他練習。
這時候「陪」很重要。你讓孩子學習一個新的事物或才藝時,你準備好要陪著他一起了嗎?

陪伴的重要性
我公婆從孩子很小的時候,因為做生意沒有時間,但又有些經濟能力,因此就塞了一堆才藝、英文、課後補習班給他們的孩子,但如今卻沒有一樣是精通,也沒有一項才藝是持續到長大變成興趣的。
其實重點就在於,他們只是花錢,完全沒有陪伴。你可曾知道,孩子學一個才藝,絕對不是出一張嘴,家長需要花多少的新血去陪伴,去接送,花費時間金錢。如鋼琴來說好了,有學成鋼琴的孩子,肯定都是下了不少苦心,家長和孩子一起練到哭的情形也不占少數。
今天不管是什麼才藝,孩子剛接觸時,若是沒空可以陪伴,可能會白搭。如果想著只需要花錢,孩子自然就能培養興趣,那你大概錯了。

先幫孩子選擇適合的才藝去嘗試
一般家庭的經濟狀況,應該讓孩子一次接觸1-2個才藝就差不多了。依照孩子的個性,或不足的地方去做選擇。照理來說課程都會有「試上」,花一堂課的錢讓孩子去試上之後,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是否還要再去。
我大兒子個性比較閉俗,在家常常喜歡自己靜靜的畫畫,看書,寫練習本之類的。我一直覺得想開發一些他運動、反應力的部分,但是他又很瘦小,籃球足球等可能有一點吃力,可能也會嚇到他。因此想到小巧可愛的桌球,剛好又看到當地有課程在招生,於是就帶他去試試看。
試上了一堂,問他還想不想去,他表示想,因此現在假日我們都會去打打桌球。

不要預設孩子能學到什麼程度
你的那些期望,對孩子來說都是負擔,婆婆聽到我兒子在學桌球,第一個念頭就是「好好學,看能不能出國比賽!」。但,我只要他快樂的打桌球。
能不能比賽是一回事,未來如果能夠變成興趣真的很棒。千萬不要因為一個才藝,造成親子關係不好,或者常常跟他說你這個花我那麼多錢,還不努力練習之類的,一旦這樣會變成情緒勒索,真的不值得。

不花錢也能學東西
假如今天真的不想花錢,其實可以教你自己會的東西給孩子。我本身是美工設計畢業的,我可以教他畫畫。
還有騎腳踏車是幾乎人人會的事情,但對剛開始學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,每個假日我帶著他練習,從踏踏板開始,我蹲著握他的腳,踏踏板跟著他前進,一步步踏著練習。一直到騎順了把輔助輪拆掉,每一次練習,我都彎著腰扶著他,鼓勵他。經過大約兩個月的時間(有的假日有練習,有的沒有),他就從我手上畢業了,全學會。
我也會玩直排輪,所以我預計接下來要教直排輪。

孩子的自信
我大兒子從小可以說是嚴重自信不足的孩子,很多新的事物,你問他要不要,他幾乎一律不要。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,就是去讓他產生自信。
當他再也不需要我幫忙就可以騎腳踏車的時候,我看到他眼神充滿了開心、自信。打桌球,教練說他有進步的時候,我也感覺得到他的喜悅。這就對了,我要的就是這個,我要讓他知道,在靜態活動以外,原來自己也可以把動態的活動做得這麼好。
能夠讓他感覺到這些,就是最大的收穫。沒有什麼更重要的了。
我看著他原本腳踏車拆掉輔助輪之後,害怕到不行,現在自信的飛奔向前,就覺得他好了不起,我也要向他學習。
結語
在用心陪伴孩子的過程中,我們也學到了「態度」一詞,孩子本身如此認真的在練習,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認真陪伴。
喜歡我的分享歡迎留言讓我知道,育兒路上一起加油。
2 留言
這篇很棒~也有切確感受到森森的進步,期待他透過這些活動,更開心也更有自信心。
(需要阿姨斗內直排輪嗎XD)
哈哈,有需要的話,再跟阿姨許願XD
現在他腳踏車騎得超開心可能暫時先這樣看看